河南省教育网-民声频道

面向2030,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现代化?

[?? 搜狐网 ??] 作者:
2017-11-21 14:30:28 |
  研制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已被列入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成了我国教育界关注的一件大事。
 
  目前,文件框架尚未公布,但学术界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研讨已日趋热烈。今天,一读君(edu_yidu)就为诸位分享一篇关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文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具备里程碑意义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成书。2015年,联合国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规划了人类未来15年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
 
  在此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并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核心利益”的理念转变》(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清晰地勾勒出了2030全球教育的未来蓝图。
 
  当前,我国教育部门正在按照中央部署,研究制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框架。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不仅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支撑,同时也是世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要借鉴世界教育的启示,特别是具划时代意义的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教育2030框架”更需对其认真研究,重视其启发和借鉴意义,以实现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发展的对接,构建起既面向世界又符合本国国情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升级版”。
 
  本文即是对此所做的探讨。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内涵及特点
 
  什么是中国教育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提法的由来,始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为景山学校题词时所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主张,其中“面向现代化”是后两个面向的前提和基础,其实质是要使我国的教育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因此被认为是最基本和重要的一条。
 
  但是,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无论邓小平的题词还是高层文件都没有给予阐释和界定。这也留下了探索空间。近期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讨论中,人们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
 
  举例
 
  一些人认为,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面向未来的,不断进步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的,教育公平不断逐步实现的过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在教育部委托开展的“中国教育现代2030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中也提出了过程说。
 
  我们同意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但强调除了不断进步、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和教育公平逐步实现的过程外,教育现代化过程还是一个不断实现升华的过程,其所获得的教育现代性是带着鲜明时代特色的现代性。
 
  中国教育现代化附带着工业化赶超的工业时代底色,承载着中国工业化赶超中的民族复兴梦。要注意克服其可能带来的相关局限性,要放眼世界,发展更好的教育现代化。
 
  从2020中长期规划
 
  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
 
  站在本国的角度上,中国教育2020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新阶段,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是中国教育现代化一个更高的新的历史起点。
 
  中国教育现代化2020不是以往教育现代化的简单延续,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也不是“2010-2020规划纲要”的简单延续,不能用传统的认识和思维方式来理解和实施,否则,将无助于中国教育现代化走向2030,无助于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实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人从教育发展程度的视角,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达成目标设想为几个阶段:即从2020年的基本实现,到2030年整体实现,2050年全面实现。
 
  那么,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间还仅剩3年,但现代化的任务仍任重道远,基本实现的前景并未乐观地显示出来,如果这个阶段的目标不能达成,2020年之后的10年,以及再之后的20年便会面临更为艰巨的考验。
 
  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
 
  到世界教育2030
 
  站在全球视野里,从时间节点上看,如果中国教育现代化步伐要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脚步,如果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要成为世界教育2030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够对接世界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就需要选择与教育2030行动框架在相同的逻辑起点上起步。
 
  当然,除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外,其他国际组织如经合组织(OECD)等也发布了相关文件,起草了“2030教育计划”,中国也要注意研究借鉴。
 
  2015年世界教育论坛通过的《仁川宣言》确立了“实现公正、包容、和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确保到2030年所有人享有公平而包容的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了一个将改变人们生活的、强有力的2030教育新进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重要启示

    面向时代重新定义教育的新内涵
 
  中国2030教育框架的制订实施,需要从构建教育定义的新内涵开始。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际社会强化了终身教育和国际人权框架,但如何真正保护这些规范却困难重重,至今仍停留于表象而没有取得真正实质性突破。
 
  反思教育的目的和学习的组织方式,重建教育治理话语体系,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这正是教育2030框架的出发点。
 
  教育2030框架是在数字技术、神经科学等新的知识视野中,重新审视教育的产物。它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这是对教育的具有革命性的新定义。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认证和运用,从过去的“专属”转变为向所有人开放,成为一项社会集体努力,也必然成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
 
  面向世界
 
  重新思考教育发展的新目标
 
  中国2030教育框架的制订实施,需要重新思考教育发展的新目标。
 
  一直以来,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是公益论。公益理论将教育作为公共品。在这种视线里,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往往是以国办教育为主体,其他形式为补充,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其他教育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
 
  然而,在世界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浪潮滚滚向前的今天,仅靠国家作为提供者的格局已经无法满足新的需要,继续坚持原有的教育“公共品”的概念,势必带来体制内与体制外教育之别,与“国有”之外的教育行为体形成天然的不对等。
 
  而“共同利益”的新理论则超越个体和国家的层面,将教育和知识上升到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未来发展上,强调达成共同利益需要的共同行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不分主次,地位同等,责任和权利义务同等,政策制订也就顺理成章地把各式各样的教育主体的发展一视同仁,统一地纳入发展视野。
 
  此外,“公益论”的本质是竞争的,是个人主义和功利化的,也就容易导致教育目标的工具化和片面性,导致教育的应试化和恶性竞争。而“共同利益”的本质则是共享的,是集体主义和人文化的,也就必然主张教育的完整性和包容性。
 
  面向未来
 
  重新寻求实现目标的教育变革新路径
 
  中国2030教育框架的制订实施,需要重新寻求实现目标的变革新路径。
 
  无论是从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还是从全球教育前十五年向未来十五年转向,其间所要经历的,都无疑是一个深度的突破性转型过程,是一次质的跃升过程。
 
  没有系统的以突破性变革为起点的新变革方式的推动,要完整系统地实现2030教育目标,是根本不可能的。
 
  “共同利益”新概念是支撑新教育目标的基石。新教育目标是支撑新变革模式的基石。虽然还尚不确定这个新目标系统的更清晰的形态,但应该已经看出了基本轮廓。
 
  举例
 
  例如,打破教育上的任何鸿沟与壁垒,确立公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教育权利,以及体现“人生真正价值的转换”的学习社会目标等。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新思考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教育面向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只有与世界接轨,适应未来趋势的教育,才可称得上是获得了现代化特征的教育。
 
  因此,在构建面向2030的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划中,要注意研究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其中,“教育2030框架”,作为国际上最具代表性和引领性的行动框架,尤其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中国教育现代化新定义
 
  任何时期的教育现代化框架制订,都需要建立在一定内涵的基本概念之上。如果承认面向2030的教育现代化,不是以往任何时期教育现代化的简单延续,那么,我们必须研究清楚中国教育现代化在不同时期内涵的发展,重新定义面向2030的教育现代化新内涵,以确立面向2030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启程的逻辑起点。
 
  我们建议,接受使用“共同利益”概念,扩展教育现代化整体面向和构建底座。
 
  从原有的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产品”概念转向“共同利益”,将不会继续在原有学校教育思考框架内打转,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社会新视界。
 
  01
 
  教育提供主体方面,走向多元并重,各种性质的教育提供者统一同等纳入政策视野,彼此间的界限消除、等级消除;

    02受教育者选择权和学习形式方面,走向多元平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学习将会统一和一视同仁地被纳入政策视野,之间的界限消除,等级消除。教育的正规与非正规、正式与非正式、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概念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03学习者的学习具有终身性、连续性和自主性。任何年龄段任何形式和场所的学习,会被统一和一视同仁地纳入政策视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校内外教育的界限消失,区别不再。年龄在所有学习和研究等行为中失去意义;     04教育内容和方法方面,将人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同等重要地纳入政策视野,并强调对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的尊重。
 
  做到以上几点,“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受教育权从出生开始,贯穿一生”便成为可能,四通八达的教育立交桥以及真正意义的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也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可能。
 
  2013年,“福建省终身学习远程平台”正式开通,五大终身学习网资源免费开放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教育新目标
 
  有了教育现代化的新定义新内涵,面向2030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也便呼之欲出了,这就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
 
  建议跳出原有框架,重新审视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框架内涵,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已有基础上,研究新目标体系的逻辑框架。
 
  迄今为止,世界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都是基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框架下推进的,事实证明,两种性质不同的框架是无法嫁接出一个新体系的,终身教育建设面临新的突破。
 
  当然,过去的进程不等于一无是处,其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是走向未来的资源,但不应作为走向未来的逻辑起点。面向2030的教育现代化,应该重新界定新的格局。
 
  同时建议,构建新的面向2030的教育现代化目标体系,应该把可持续作为核心关切,树立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观,为所有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要关注会产生经济效益的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教育中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这是在多样化的世界中实现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的教育变革新路径
 
  教育2030框架呼唤一场深刻的全面整合的新变革,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同样呼唤此类变革。
 
  这里所说的“全面整合的可持续变革方式”,不是任何意义上的局部性变革,或任何意义上的微观层面的变革,它指向于更高级别上的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教育2030强调,实现新目标需要“全面整合的可持续变革方式的到来,而这样的变革方式迄今为止还从来没有出现”,并认为没有这种“全面整合的如此的变革方式”全球的改革事业都将因此受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框架需要同时研究构建这样的新变革模式。
 
  结语
 
  总之,在联合国教育2030框架的启发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应该重新界定现代化定义,在一个新的逻辑起点上起步,并形成与新逻辑起点相统一的目标体系和实现路径系统。
 
  同时应该把可持续作为核心关切,坚持人文主义方法,通过教育和学习关注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
 
  可以预见,这样的教育势必使中国实现弯道超车,在世界上率先构建起真正意义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在人类迈向2030可持续发展伟大征程中,成为全球教育的领跑者。
 
  这样的教育势必使中国教育更加包容,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更具有可持续性,从而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
 
 

责任编辑:李淑耀

浏览次数: 次

相关阅读: